2013年年初,農業部率先在全國啟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全國層面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美:產業美、環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產業美是基礎、環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靈魂、生活美是目標,四美的內涵反映出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體。 國家標準《美麗鄉村建設指南》里面隱含著“三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生態文明”。標準一開始就給出了“美麗鄉村”的定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這個定義的落腳點就是“生態文明”。另外,幾乎每一部分里面也都隱含著生態文明的理念,譬如,國標用“生態環境”來概括環境建設版塊,生態文明已躍然紙上。 第二條主線是“以人為本”。在討論“總則”的時候,我主張把“村民主體”列入其中,強調了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美麗鄉村建什么、怎么建,就是應該由村民說了算,要維護他們的利益、體現他們的意愿、尊重他們的感受。 第三條主線是“規范投入”。國標沒有提投入的事,甚至沒有提“投入”這個字眼,但對規范、引導包括財政資金在內的各種資源向美麗鄉村配置卻做了大量規范,這必將對各地美麗鄉村創建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產業綠色化是必經之路,美麗鄉村必須要“產業美”。目前農產品很容易成為社會焦點話題,很多地方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的現象也確實存在,如何讓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化是必須的手段。 譬如,這次在四川蒲江縣調研中看到一片茶園,跟其他地方茶園不太一樣,這呈現的是一幅“茶松共生兩相宜”的和諧景象,茶樹與松樹種在了一起,遠看是美景,進去是享受。茶園技術人員告訴我們,當初建茶園的時候他們有一項規定,不允許砍一棵松樹,這樣松樹和茶樹就可以互相照應,不但不影響茶葉的產量,茶葉的品質還可得到提升。 第二就是美麗鄉村建設,F在很多年輕人之所以離開農村,就是覺得農村“臟、亂、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才到城里面去。試想一下,在家鄉如果有收入可以又體面的職業、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務、有優美舒適的生態自然環境、有特色鮮明的地方傳統文化、有樸實和諧的村風民風,誰還往城里跑一一這就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逆城市化作用。 |
鄉村旅游網,鄉游天下®旗下網站
鄭重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網站運維:鄉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茶文化研究院
新聞熱線: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郵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鄉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902543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049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