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曹 寧: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明慶忠:云南師范大學科研處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節奏的生活和填鴨式旅游的反思,休閑旅游在我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休閑慢旅游逐漸成為人們所推崇的旅游形式。有關國內慢旅游完整的發展脈絡及其開發路徑的探討較少。首先對慢旅游內涵進行了界定,認為其有5M理念:Mood,Melody,Memory,Mainland和Motion;并借用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原理,進一步探討了慢旅游與休閑旅游的關系;最后再分析慢旅游開發的成功案例,以及在發展休閑慢旅游路徑基礎上,提出了慢旅游的原真保護、地方認同和身份轉換等開發路徑。 [關鍵詞]慢旅游;基本理念;開發路徑 一、慢旅游解析 (一)基本內涵 1.相關研究回顧 慢文化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意大利的慢食運動,繼而又通過慢食運動的“放慢節奏,享受生活”理念發起了慢城運動,隨后慢城運動便迅速擴展到全球。目前中國已有江蘇省高淳區被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隨著慢文化的發展,慢旅游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學者已經對慢文化做了一些相關研究,但慢旅游卻很少被提及。 國外學者迪金森(Dickinson)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對旅游模式的演化進行分析,認為慢旅游是一種低碳旅游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規律,引出慢旅游模式,并對慢旅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進行了說明。巴克利(Buckley)從目的地數量和旅游時間層面來定義慢游,認為慢游是前往更少的旅游目的地,但在每一目的地停留更長時間的旅游方式。蘭普森(Lampson)等從慢旅游的定義著手,解析說明慢旅游中心態的內涵,認為慢旅游產品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國外學者多從環境友好型交通方式、降低出行密度、重視旅行過程和獲取高質量體驗去界定和探究慢旅游,迪克遜就將慢旅游界定為一種基于航空與汽車以外的交通手段,在有限的目的地放緩速度和停留更長時間的旅游方式。國內學者黃華等將慢旅游的內涵定義為游客為了獲得深度體驗而故意放慢旅行節奏,采用低碳、綠色的休閑方式來感受旅游對象的內涵,回歸傳統,并在此過程中追求旅行最本質的樂趣,是一種個性化的休閑度假方式。 因此,慢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獲得身心愉悅、回歸本性和滿足精神需求為目的,避開旅游高峰段、放慢旅行節奏、長時間停留而前往有限目的地進行的休閑旅游方式。 2.慢旅游內涵要素 動機———將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定義為慢旅游,決定性的要素是旅游者主體,即旅游者想要一種怎樣的旅行方式,是否有一種悠閑的旅游心態。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應該是一種休閑度假的心態,是一種本性的回歸,是心靈帶著身體的旅行。 效果———慢旅游的旅行效率不應以游覽景點或參加活動多少來測算,慢旅游者對旅途中物質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對品質的要求相對較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其旅游效果的影響因素有旅游者期望、身心愉悅感、生理心理滿足感、精神需求、體驗程度等。 節奏———慢旅游是對速度控制型和效率優先型旅游活動方式的一種反思和改革,是建立在對閑暇時間價值和利用方式的重新認識這一基礎之上的。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減速。緩慢的節奏是保證實現旅游活動目標的基本前提條件。旅行節奏在慢旅游過程中表現為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自主性,慢旅游是一種要求在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緩旅游速度、停留更長時間的旅游方式,且旅行主體對行程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可自行隨意調整旅游活動安排計劃。 范圍———此處的范圍首先指某一次慢旅游活動的參與人數,相對傳統的大眾旅游而言,慢旅游的人數相對較少,大規模的旅行團隊成員很難達成共同的動機和節奏,所以慢旅游一般由個人、家人或朋友等較少人數構成;另一方面,范圍也指代旅行時間和目的地的選擇上,基于慢旅游的特征,在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上應規避游客人數較多的旅游區,避開旅游高峰段。 3.慢旅游基本理念 理念是人們對待事物意識層面的看法,即理性的觀念。旅游理念是指導或左右旅游行為的意識形態,有什么樣的旅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旅游行為或方式方法,繼而產生相應的旅游行為結果。慢旅游行為的發生需要慢旅游理念的引導,這種理念首先應該是理性的思維并經過深入思考且具有系統性、全面性的意識,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精神。 本土化并不是狹義的地域觀念,亦不是族群間的對立,而是旅游者主觀自主轉換身份以適應旅游地特定環境的過程,是顯示各種異質多樣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生成的過程,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融入旅游地生活環境,學習當地社區居民語言和民風民俗的過程。慢旅游本土化的主體是相對于傳統觀光型旅游者而言,旅游過程表現為客體本土化(游客融入旅游地環境)。 慢旅游與傳統旅游方式最大的差異即旅游者顛覆了傳統旅行的目的,由以游覽景點的多少轉而以身心的放松和自由程度來判斷旅游效果,倡導精神層次的旅游過程。“慢旅游”是一種深度體驗,同時亦是一個文化沉浸的過程。主張進入一個陌生區域,融入當地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 如在旅游地長時間停留,像居家生活一樣,親自到市場買菜、做飯,在區域范圍或周邊隨意游逛,而沒有特定的目的地和出行計劃。與其說慢旅游是一種旅行,倒不如說是一種“另類生活方式”的選擇和體會。綜上所述,筆者創造性地提出了慢旅游的5M理念,如圖1 所示: (二)慢旅游與休閑旅游的關系 慢旅游是替代性旅游的一種,是可持續旅游、文化旅游、深度體驗旅游、樂活休閑旅游、社區旅游、負責任的旅游等理念的綜合體現,代表著未來旅游的發展趨勢。慢旅游可簡單理解為旅游的慢動作,“慢動作”貫穿一次旅游活動過程的始終。旅游是一種重要的休閑方式,休閑以“休”為主,旅游以“玩”為主,慢旅游是休和玩的綜合體。休閑研究專家Geoffrey Godbey 認為,“休閑如果被效率所左右,那么它將與工作沒有任何區別”,在旅游過程中如果過度強調效率,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休閑和休閑旅游的共同前提是有閑暇時間,注重以“休”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和放松。慢旅游具有休閑的廣義特性,強調旅游行為的發生占據較多的閑暇時間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狹義上可以看做休閑旅游的一種特殊的旅游行為方式。借用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原理,休閑旅游與慢旅游恰是波、粒二象性的關系。波、粒二象性最初是以光的波粒二象而提出,后來發現一切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微觀粒子的存在形態既具有波的力場性質,又具有粒子的實物性質。兩種看似不同的性質同時存在于一種事物,只有互補地說明兩種性質,才能得到完備的描述。因此,波、粒二象性原理又稱為“并協原理”或“完備性原理”,休閑旅游與慢旅游的二象性的關系如表1 所示: 基于本文提出的休閑旅游與慢旅游的二象性觀點,即將休閑旅游與慢旅游置于同一研究對象內,將二者視為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慢旅游是休閑旅游的一種特殊形態;另一方面,休閑旅游更注重旅游的硬件功能,即旅游行為過程中的住宿、餐飲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等旅游硬要素;慢旅游則側重于游客主觀方面的情感感知、文化體驗等旅游感觀精神方面的旅游心理等軟要素。二者在外部表征上具有密切的關聯性,但本質上又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可以說是“和而不同”,休閑、休閑旅游和慢旅游的比較分析如表2和圖2所示:
(三)模式解析 1.快旅慢游 旅游逐漸由“饑渴型”向“溫飽型”和“享樂型”發展,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網絡構成的交通網絡對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焖俚母哞F線路、稠密的航空網絡等“快交通”大大節約了游客在交通中耗費的時間。對于旅行時間相對不足又傾向于慢旅游的游客,可以選擇快旅慢游的方式?焖俳煌〒Q來的是充足的游玩時間,一方面可以減少旅游者的舟車勞頓之苦,另一方面又為游客進行慢游和深度體驗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一般此類旅游者會選擇高鐵、動車、飛機等快速交通工具到達旅游地,留下充足的時間在目的地進行慢游活動。 2.慢旅慢游 與快旅慢游不同,“慢旅慢游”強調慢要素貫穿整個旅游活動的始終。一般此類旅游者會選擇火車、輪船、汽車、摩托車或自行車騎行甚至徒步等方式,經過較長周期到達目的地,進行旅游活動。大多數學者認為低碳環保是促成慢游的重要條件,因此提倡慢游游客乘坐低碳等慢速交通工具、如旅游專列、觀光火車、游船、電動汽車等。因此慢旅慢游將成為慢旅游的主導模式。 二、國內休閑慢旅游成功案例 筆者收集整理國內休閑慢旅游地成功案例并進行了比較分析,具體如表3 所示:
隨著我國旅游發展進入休閑型旅游發展階段,旅游者對旅游地的產品的需求更多地強調“精神”元素。慢旅游在滿足旅游者休閑需求的同時,升華了其另一維度的本質特征———精神自我。據此,部分省市通過旅游產品創意等手段設計慢旅游產品,植入“游客思維”,營造旅游地新形象,實現旅游產品升級和游客體驗的增值。麗江慢游形象的塑造與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城市獨特個性和包容性的塑造、傳媒手段的借助以及良好的社區參與密切相關。麗江由歷史上的“茶馬重鎮”向“小資天堂”、“愛情之都”、“天雨流芳,夢幻麗江”等城市形象轉變,通過口碑營銷、慢旅游深度體驗產品設計及慢旅游氛圍營造等創意方式,以麗江文化旅游產品為基礎,開發麗江慢休閑旅游產品及娛樂產品,使麗江的旅游產品結構得到完善和升值,同時也滿足了慢旅游者多元的精神體驗需求。南京高淳椏溪是中國第一個慢城,椏溪旅游開發中最美鄉村和慢城標準的巧合、綠色經濟與慢城理念的吻合以及文化保護與慢城運動的融合提升了旅游地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同時通過對優質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和營銷活動,獲得了旅游者對其“慢產品”的旅游感知及消費欲望。廈門鼓浪嶼以其獨特的海岸島嶼資源聞名,并將當地傳統藝術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結合,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國內知名慢游休閑目的地。桂林陽朔通過對資源的多元開發,充分利用“游客思維”,將“自由”、“閑適”、“個性”融入旅游產品設計理念中,“慢體驗”貫穿于觀光休閑、文化體驗產品開發的始終,吸引了眾多慢旅游者的目光。杭州西溪濕地的知名度提升得益于《非誠勿擾》電影的拍攝,西溪作為電影拍攝的主要外景地,吸引了眾多游客的駐足。西溪濕地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它蘊涵了“梵、隱、俗、閑、野”五大主題文化要素,這恰好與慢旅游的真諦不謀而合。 三、慢旅游發展支撐系統 (一)慢行旅游交通系統 慢行交通是相對于快速或高速而言,通?咳肆ψ鳛榭臻g移動動力。一般情況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機動車交通,其中非機動車交通包括自行車、助力車、電瓶車、滑行工具、動力單輪車、雙輪車、手搖船等,而步行及自行車構成了現行慢行交通系統的主體部分。慢行交通平均出行速度較低,步行速度分布于0.5m/s ~ 2.16m/s自行車出行速度一般在10km/h左右,出行距離一般小于3km;同時慢行交通綠色環保健康,不產生環境污染,還兼有鍛煉身體的功效,在交通安全中處于弱勢地位。慢旅游目的地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和設計應從慢行游道、慢行交通工具、慢行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同時兼顧景色、游客體驗、康體運動等要素,擴展游客三維活動空間,設計陸上、水上及空中慢行步道,布置必要的景觀節點和敞開空間,并在其外圍增加緩沖的邊緣帶,將景區內自然生態區與文化區通過慢行廊道進行串聯,打造全方位、多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統。 (二)慢旅游的基礎設施 數據顯示,慢旅游目的地中的自助旅游人數占到了72% ,這樣的游客比例對慢旅游景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慢旅游目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普通景區相比有一定區別。其最突出的是注重旅游基礎設施“地方感”和“人性化” 的設計。首先,基礎設施的建設應注重建設質量,同時在旅游信息服務、游客集散中心、住宿餐飲等接待服務設施設計上,應注入地方要素,強調空間環境品質,突出個性化公共空間,把握區域地脈文脈及基本風格,拒絕快速餐飲、快捷酒店、快遞等快速基礎設施的引入。通過對基礎設施的物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等元素來營造目的地獨特的“慢休閑”特性,體現人文關懷,打造具有濃郁特色的休閑街區,將地方特殊的民居建筑形態融入基礎設施建設中,凸顯地方原真性和原生態,增強游客整體地方文化認同感。 (三)慢旅游產品 慢旅游景區的產品設計強調針對慢旅游的特點開發符合慢旅游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其核心理念是增強游客的慢生活體驗。慢旅游產品的開發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飲食(慢食)、通訊(慢郵)、教育(慢教育)、醫療(慢療)到運動(慢運動)、閱讀(慢讀)、交談(慢聊)等。產品設計應從單一產品開發轉變為多種產品整合開發,利用地方傳統美食、手工藝、資源、文化開發慢旅游休閑系列產品,產品小而精致,注重游客的體驗,完善“慢食、慢住、慢行、慢購、慢娛”的系列旅游產品設計。如對于慢食體驗產品,游客可從餐飲食材選購、制作、烹飪到品嘗這一系列進行慢餐體驗,慢運動可以選擇慢跑、瑜伽等方式進行,同時可以將這一系列的單項產品整合開發,以當地慢社區為背景,擴展游客的慢生活游憩體驗空間。 (四)慢文化氛圍 慢生活氛圍的營造對慢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其中慢旅游社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不僅僅依賴其迷人的景觀,還依賴良好的社區環境、熱情友善的民眾、優良的社會治安和高效的管理運作。慢旅游的成功開發,其社區人口的認同感是基本條件,也是產生旅游吸引以及形成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標志。慢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體是當地社區居民,只有當地社區居民真正地參與到慢旅游的發展活動中,才能將慢旅游更好地推行與實施。首先以高品質生活為目標,在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的前提下,當地居民要注重保持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因為在慢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游客能夠受到感染,更好地開展慢旅游活動。此外,要重視目的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挖掘產品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深度,不僅讓游客在旅游節奏上慢下來,而且要向游客提供“游有所賞、品有所思、游之有物”的旅游內容,讓游客心甘情愿地慢旅游。 四、慢旅游開發路徑構建 慢旅游開發路徑如圖3 所示: (一)開發路徑解讀 慢旅游開發路徑是由本體、基礎、方法、延伸和成果等系列路線構成。整體路徑是由慢旅游吸引物的本體出發,首先以研究慢旅游者偏好為前提,進行旅游內容的個性化定制,抓住人性化開發理念,從而獲得慢旅游的衍生價值,即對目的地實現資源重組,價值提升和模式創新;以游客對目的地的感知印象為產品開發本質,通過景區氛圍營造和文化熏染,從而對慢旅游地的地方文化、民族風俗進行傳播,進而引導游客自覺進行傳統固化視角的遷移;以目的地親身體驗和經歷為產品實現形式,通過旅游產品設計和項目引導的方式,開發強調項目本土化思想,凸顯產品地方感,逐漸引導旅游者完成由他者轉為我者的身份轉換。開發路徑后期通過對旅游地的原真性、真實性保護形成完整的產品消費鏈,并讓游客形成地方認同,進而形成慢旅游地的經典形象和品牌效益,逐漸強化游客對慢旅游地的情感依戀,最終達到體驗增值和提升品牌忠誠度的終極目標。整體而言,慢旅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由慢景區——慢社區——慢區域——慢城的系列建設發展過程,城景一體是慢旅游發展的重要理念。 (二)開發要點分析 1.地方感是游憩者往往因對環境的使用(如活動的參與)而對某個地方產生各種形式的情感聯結、態度和行為的忠誠。慢旅游的本質是注重游客作為一個“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慢旅游目的地必須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和歸屬感,其地方感的塑造是“人本主義,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當下較熱門的“原生態”一詞即是地方感塑造的一種,因為原始的未經改造的旅游吸引物更易讓游客產生親切感而讓他們脫去警惕的外衣,最終融入當地休閑旅游氛圍,形成文化認同,也可有效避免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過度商業化、項目庸俗化和社區舞臺化。 2.無論是慢景區、慢社區還是慢城的開發,其范圍都不宜過大。慢旅游講究個性、特色和品質,這些都需要小而精致的游憩空間和較單一的特色地方文化,過大的景區范圍容易引起游客審美疲勞和文化疲勞,景點連線的復雜和冗長,產品同質化和過度商業化都會讓慢旅游休閑體驗大打折扣。“精致”強調旅游的品味和內涵,即景區產品或項目的設置需體現高品質和舒適度,同時注重游客的深度體驗。 3.社區居民是慢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關鍵要素,是連接供給和需求的重要紐帶。從休閑慢游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慢旅游需要旅游目的地的全民參與,無論是被動參與還是主動參與,社區居民都被囊括到慢旅游開發過程的始終。對于慢社區居民,無論是慢旅游地地方感的塑造、景區管理、政策保障還是利益分配,其參與程度和形式與大眾旅游相比要求更高。開發過程中過度商業化與產品原真性的矛盾調和,社區參與模式的創新是其核心節點。 |
鄉村旅游網,鄉游天下®旗下網站
鄭重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網站運維:鄉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茶文化研究院
新聞熱線: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郵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鄉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902543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04981號